对于污水处理而言,污泥处置一直是整体产业链较为突出的短板。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的困境就是产量大,成分复杂,大部分污泥未得到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业界人士坦言,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工作的延续,如果污泥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的话,那么污水处理实际上只完成了70%甚至是50%。污泥如果不减量化,以我国目前的污泥产生量,如果堆积起来,每年就需要在一万亩土地上堆5米高。
每一万立方米的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吨~10吨,具体产量取决于进水水质、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因素。随着水量增加和污水厂提标改造,预计2020年我国的污泥产量将突破6000万吨(含水率 80%)。面对当前污泥处理处置的困境,要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从源头减少污泥产生量、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是当务之急。
四年前发布的“水十条”明确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规定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紧接着,《“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再次针对污泥无害化处置提出了较高要求,未来1年内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县城力争达到60%。“十三五”期间各省都对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进行一定上调,各省合计污泥处理处置规模超过5.95万吨/日。
另据公开资料,污水处理费成本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成本、管网维护成本、泵站提升成本、管理费用及折旧,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应是其运行实际消耗的生产要素成本和,但没有明确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按照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部分成本0.3—0.45元/t计算,约占处理成本的35%—50%。区别于前几年以投资规划为主的政策导向,预计几年内将逐步建立全面的收费机制,将污泥处置纳入社会成本中。
基于产量大、有机物含量低双重特质,目前污泥处理方式主要包括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干化等,尤以浓缩、调理和脱水更为常见。凭借过去四年努力,国内目前已形成四条主流技术路线,分别为深度脱水+填埋技术(过渡性)、干化焚烧+填埋/再利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干化+土地利用。
针对污泥厂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对污泥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和处置。这其中,污泥焚烧后建材利用如灰渣制砖、制水泥等实现了污泥处置的资源化,是一种相对安全稳定的出路。但由于农业准入许可愈发严苛且周边辅料供应存在不稳定性,脱水污泥作为农用的可能性不大,土地利用主要考虑园林绿化利用等方式,还需注重产销平衡等问题。
从处置的角度来看,资源化的实现有两种途径——进入土地或者是建材的利用,如焚烧或者是填埋。从总体上衡量,“干化+焚烧”是现阶段国内污泥处理的理想方案,其重要环节主要是在于污泥脱水和与焚烧设施的选择。而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在充分考虑处置路线的基础上选择处理工艺,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再就是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要考虑同时建设稳定化、减量化设施。
据E20数据,未来1年内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置规模至少新增2.19万吨/日,处置设施总投资或将超过96.68亿元。根据不同污泥处里处置技术的投资运营成本空间取中间值,以污泥处理投资成本约为110亿元、运营成本约为600万元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污泥处置行业利润水平可达到15%左右,换言之污泥处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98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