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在北京召开。与会行业人士与专家认为,当前环境治理领域无论是政府亦或企业,发展模式都将迎来新一轮变局。即如何在巨大的刚需面前,如何做到技术与模式的双重创新,将成为环保企业普板需要面临的关键命题。
在加紧监管的同时,重构市场元素,成为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的新举措。经历了2018年冰火交加的市场行情后,近日召开的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行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环保圈的焦点则更多侧重于PPP模式和环境治理产业的市场化变革。
曾几何时,身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曾是资本市场的新贵。但就在2018年,“环境产业经历了从趋之若鹜到避之不及,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极速转变。”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说。这种严峻情况在上市公司市值和财务数据上清晰的体现出来。首创证券数据显示,2018年环保板块总体市值缩水约44.84%。另据Wind数据统计,仅在去年前三季度59家主要环保上市公司仅实现净利润近142.9亿元,同比下滑近23.58%。
债券市场也是这样。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急转直下的同时,企业再融资压力也在普遍加大。尤其社会资本对于环保行业风险偏好明显降低,信用等级遭遇金融机构的隐性下调,融资成本急升。环保业务是高杠杆业务,环保项目资本金20%到30%,那剩下的70%到80%就需要银行贷款。公开资料显示,近67家上市企业半数增幅为负,工程类的亏损企业较多,从事垃圾发电的环保企业累计逾期债务超过35.84亿,2018年预亏24.58亿。
这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前突飞猛进式的发展遭遇集中爆发的危机,一些昔日以PPP为发展模式的昔日明星企业,成为业界争议的一个焦点。PPP项目融资成本激涨至五年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30%左右,许多进入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项目呈现难以为继的态势。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初始资金需求大,回报期长,收益相对稳定但较低,市政环境项目存在普遍的地方政府费用拖欠现象。一些环保类项目被清库或剔除清单,新增市场空间有限使企业再融资难度加大。
这也就是说,往后不仅要强监管,更要优质服务。环境监管的实施和执行效果一般滞后于市场发展步调,且政策红利的延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缺少良性动态的市场化长效作用机制。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说,此前环境产业基于政策驱动下的高歌猛进,偏离了其价值本质,成为环境产业之殇。如何帮助民营环保企业脱困,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环境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考题。
面对上述挑战,全联环境商会带来了四份提案,分别是《关于保障环保 PPP 项目稳定开展的提案》《关于保障垃圾处理产业稳定发展的议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水服务费支付》《关于进一步加快环境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提案》。全联环境商会呼吁,通过进一步完善环境服务价格体系、实行环保行业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支持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黑名单,并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减少地方政府违约毁约风险,以督促履行公共服务责任。
对于如何帮助环保企业渡过难关,赵笠钧呼吁:“可通过再贷款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的措施,解决环保行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减少国有、外资、民企的标签化,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政策环境,以及重启环境治理市场化改革。”但在业界资深专家骆建华看来,对于企业来说,环境行业不能光靠资本创新、还要靠技术驱动,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而这也意味着企业自身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在走出“寒冬”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则认为,重启环保市场化改革要对中央、地方以及企业的责任重新划分。企业自身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降本增效,并在细分领域发掘投资少、见效好的项目。而前几年相关的产业游戏规则失效了,需要重新制定一个游戏规则和玩法,这就是“重启市场化改革。”此外在中央政策利好作用下,环保上市公司高负债、高杠杆以及融资难等问题也将逐步缓解。